一年要結束了,卻沒存到什麼錢?用50/30/20預算原則,穩健存下人生第一桶金
December 23,2022

樂金文化 編輯/郭家宏
打造有用的財務計畫的第一步,就是打造有用的預算計畫。但是,由於財務的世界變得更複雜,編製預算的程序也隨之複雜,所以許多人最後會招致失敗。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某樣東西該花多少」的問題,也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
傳統的建議有點像這樣:
收集你上個月的薪資單和帳單。
連續幾週隨身攜帶筆記本,寫下帳單沒記錄到的所有支出。
結合筆記本的內容和帳單,以查看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不要忘了要存退休基金、大學基金、緊急基金、下一次買車、下一次度假的錢。
加加減減、東拼西湊,直到你的預算符合收入─至少直到你發現忘了計算某一項支出,讓你的計畫失敗。
如果你能堅持下去,而且你的基本支出相對於收入來說是合理的,那麼像這樣記錄和節省的方法,其實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你的經常性花費過高,那麼你花那麼多時間精打細算並遵守預算,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說實話,現在要追蹤的花費比以前多出太多了,規劃這樣的預算時,你可能會有點抓狂。這樣你就無法同時:
支付目前的帳單。
償還過去的帳單(你的負債)。
為未來儲蓄(退休、孩子的大學學費、緊急基金)。
以及,好好的活在當下。
就算你原本的意圖是好的,而且你花很多時間製作預算表,但這四個項目至少會有一項必須犧牲。
另一方面,我無法告訴你某個項目應該花多少錢。相較於一個有車貸、助學貸款,還有孩子要養的家庭,二十幾歲、沒有負債的年輕人,可負擔得起的房租占收入的比率會更高。美國西北部的屋主,花在水、電、瓦斯等公用事業上的費用,幾乎絕對高於住在加州的人。有傳統退休金的人,不需要存那麼多錢就能退休,這是參與401(k)退休儲蓄計畫的人,或是在完全沒有退休金規劃的公司工作的人,所無法享受的。
但是,有個預算制度對任何收入等級和幾乎任何情況,都能適用。這個系統能提供你所需的彈性,幫助你過生活的同時,還能打造財務安全感,並將失誤造成萬劫不復的機會,降到最低。
這是由哈佛破產教授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根據多年來研究瀕臨破產家庭所創造的制度。這個預算制度很簡單,要實現則有點難度,那就是50/30/20預算。運作的方式如下:
先從你的稅後所得開始。稅後所得是你的總收入減掉任何和薪資有關的稅,例如,預扣所得稅、社會安全福利和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稅,以及失能稅。如果你的雇主從你的薪資中扣掉其他的支出,例如401(k)退休儲蓄計畫、醫療保險費用和工會的會費,把這些加入你的淨所得中,就是你的稅後所得。
你的目標是將「必須的東西」的支出,限制在稅後金額的50%。「必須的東西」包括了每個月所有你需要的基本支出:住房的支出、水電瓦斯、交通、飲食、保險、保姆費、子女扶養費、學費和貸款的最低應繳金額。不確定哪些是必須支出嗎?重點在於:如果你可以延後幾個月才購買某樣東西,而不會有嚴重的後果,那就不是必須的支出。如果你受到合約或法律的限制,必須支付某樣東西(信用卡最低應繳金額、子女扶養費或手機帳單),那這就是必須的支出,至少現在是。
你「想要的東西」可以占稅後所得的30%。度假、禮物、娛樂、服飾、外食和其他支出,全都是「想要的東西」。有些帳單可能同時屬於兩個類別。舉例來說,基本的電話服務就是「必須的東西」,但是一些其他功能則是想要的東西,諸如插撥或無限制長途電話。網路和付費電視感覺上也是必須的東西,但是其實通常是你想要的東西,除非你簽訂了某種長期的合約。
記住,如果你可以延後支付而不會有嚴重的後果,或是你可以找到替代品,那就是想要,而不是必要的東西。舉例來說,你可能真的很喜歡寬頻網路,但如果你真的不能使用網路,還是可以在圖書館或咖啡館裡查看電子郵件。你可能覺得你的智慧型手機是非常好用且實用的東西(我就是這麼覺得),但是不表示它就是必須的東西,除非你有簽合約。如果你沒有簽合約,而是每月有用就繳費,那它就是想要的東西。
預算的最後20% 是儲蓄和償還債務。若要達到財務獨立,並將發生災難的機會降到最低,你需要減少消費性負債、為退休儲蓄,並建立一筆急用基金。償還超過最低金額的負債、為退休和緊急基金儲蓄,就是屬於這個類別。
資料來源: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10072?mode=whole
打造有用的財務計畫的第一步,就是打造有用的預算計畫。但是,由於財務的世界變得更複雜,編製預算的程序也隨之複雜,所以許多人最後會招致失敗。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某樣東西該花多少」的問題,也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
傳統的建議有點像這樣:
收集你上個月的薪資單和帳單。
連續幾週隨身攜帶筆記本,寫下帳單沒記錄到的所有支出。
結合筆記本的內容和帳單,以查看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不要忘了要存退休基金、大學基金、緊急基金、下一次買車、下一次度假的錢。
加加減減、東拼西湊,直到你的預算符合收入─至少直到你發現忘了計算某一項支出,讓你的計畫失敗。
如果你能堅持下去,而且你的基本支出相對於收入來說是合理的,那麼像這樣記錄和節省的方法,其實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你的經常性花費過高,那麼你花那麼多時間精打細算並遵守預算,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說實話,現在要追蹤的花費比以前多出太多了,規劃這樣的預算時,你可能會有點抓狂。這樣你就無法同時:
支付目前的帳單。
償還過去的帳單(你的負債)。
為未來儲蓄(退休、孩子的大學學費、緊急基金)。
以及,好好的活在當下。
就算你原本的意圖是好的,而且你花很多時間製作預算表,但這四個項目至少會有一項必須犧牲。
另一方面,我無法告訴你某個項目應該花多少錢。相較於一個有車貸、助學貸款,還有孩子要養的家庭,二十幾歲、沒有負債的年輕人,可負擔得起的房租占收入的比率會更高。美國西北部的屋主,花在水、電、瓦斯等公用事業上的費用,幾乎絕對高於住在加州的人。有傳統退休金的人,不需要存那麼多錢就能退休,這是參與401(k)退休儲蓄計畫的人,或是在完全沒有退休金規劃的公司工作的人,所無法享受的。
但是,有個預算制度對任何收入等級和幾乎任何情況,都能適用。這個系統能提供你所需的彈性,幫助你過生活的同時,還能打造財務安全感,並將失誤造成萬劫不復的機會,降到最低。
這是由哈佛破產教授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根據多年來研究瀕臨破產家庭所創造的制度。這個預算制度很簡單,要實現則有點難度,那就是50/30/20預算。運作的方式如下:
先從你的稅後所得開始。稅後所得是你的總收入減掉任何和薪資有關的稅,例如,預扣所得稅、社會安全福利和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稅,以及失能稅。如果你的雇主從你的薪資中扣掉其他的支出,例如401(k)退休儲蓄計畫、醫療保險費用和工會的會費,把這些加入你的淨所得中,就是你的稅後所得。
你的目標是將「必須的東西」的支出,限制在稅後金額的50%。「必須的東西」包括了每個月所有你需要的基本支出:住房的支出、水電瓦斯、交通、飲食、保險、保姆費、子女扶養費、學費和貸款的最低應繳金額。不確定哪些是必須支出嗎?重點在於:如果你可以延後幾個月才購買某樣東西,而不會有嚴重的後果,那就不是必須的支出。如果你受到合約或法律的限制,必須支付某樣東西(信用卡最低應繳金額、子女扶養費或手機帳單),那這就是必須的支出,至少現在是。
你「想要的東西」可以占稅後所得的30%。度假、禮物、娛樂、服飾、外食和其他支出,全都是「想要的東西」。有些帳單可能同時屬於兩個類別。舉例來說,基本的電話服務就是「必須的東西」,但是一些其他功能則是想要的東西,諸如插撥或無限制長途電話。網路和付費電視感覺上也是必須的東西,但是其實通常是你想要的東西,除非你簽訂了某種長期的合約。
記住,如果你可以延後支付而不會有嚴重的後果,或是你可以找到替代品,那就是想要,而不是必要的東西。舉例來說,你可能真的很喜歡寬頻網路,但如果你真的不能使用網路,還是可以在圖書館或咖啡館裡查看電子郵件。你可能覺得你的智慧型手機是非常好用且實用的東西(我就是這麼覺得),但是不表示它就是必須的東西,除非你有簽合約。如果你沒有簽合約,而是每月有用就繳費,那它就是想要的東西。
預算的最後20% 是儲蓄和償還債務。若要達到財務獨立,並將發生災難的機會降到最低,你需要減少消費性負債、為退休儲蓄,並建立一筆急用基金。償還超過最低金額的負債、為退休和緊急基金儲蓄,就是屬於這個類別。
資料來源: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10072?mode=wh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