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趨勢 創10年車市大商機
December 23,2022

16:582021-12-15 工商 林昱均
KPMG安侯建業15日發布《2021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指出,全球超過五成汽車產業主管樂觀看車市,相信在未來五年內營收將有突破性的增長,關鍵在於汽車產業將在10年內全面轉型,有望重塑競爭格局與核心價值鏈。
汽車產業發展歷史至今已逾130年,然而汽車製造商很少面臨像電動車的大規模技術與商業模式變革。KPMG安侯建業15日發布《2021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訪問31個國家共1118位汽車業高階主管對汽車業未來的前景看法。
多數的汽車業高階主管預估2030年電動車(EV)成本將相當於燃油車款(ICE),而且2030年電動車在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及西歐國家市占率估計至少一半以上。
高達九成(91%)汽車業高階主管希望政府提供純電動車(BEV)的購車補助,其中的68%則認為政府應逐步廢除單價超過5萬美元的電動車補貼;此外,77%高階主管認為即便在沒有政府補助的情況下,電動車仍可以在未來十年內普及化。
然而,基礎設施是電動車現在面臨的主要挑戰,充電一直是電動車發展過程中高度被關注的議題,KPMG安侯建業調查也顯示,多數電動車用戶最常在家裡充電,這也代表基礎設施比例仍不平衡,近八成(77%)受訪者表示若旅行中電量不足時,他們理想充電時間以不超過三十分鐘為限,然而目前使用的絕大多數充電樁充電需要耗時三小時以上,快速充電站也約需耗費一小時,設立的成本更高達10萬美元。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指出,台灣充電樁供不應求的狀況使得消費者降低購買電動車意願,加上國內沒有統一充電標準,導致快充站缺乏共通性。儘管工研院成立「充電聯盟」,但目前還沒有真正落實到政策中,也成為台灣業者所面臨的困境,未來國內若能打造統一的公共充電站,將帶動充電設備蓬勃發展。
另外,有78%的汽車業高階主管表示2030年多數新車將透過網路販售,47%認為2030年至少有六成新車將由汽車製造商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種以汽車製造商為導向的線上銷售模式將使汽車業產生顛覆性的改變,未來五年消費者的購車要素中「無縫、無憂體驗」將比「駕駛性能」更為關鍵。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會計師張字信表示,除了製造商的銷售模式改變,消費者的銷售模式也將有所變革;「汽車訂閱服務」已被消費者廣泛接受並成為一種新消費模式,未來消費者在購買尋找愛車時將更加彈性、多元,也不必擔心換車所帶來的龐大資金與沉重負擔,如同報告調查結果說明,汽車製造商的核心價值將重新建構。
綜觀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廠商,高達331位受訪者認為特斯拉是自動駕駛車解決方案的龍頭廠商,其次為華為(120位)、Cruise(106位,通用汽車GM與Honda關係企業)及Waymo(93位,Google關係企業)。
面對電動車商機,近年許多科技大廠也紛紛加入電動車行列,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認為全球迎戰電動車大廠分別為Google、Apple、Amazon、Huawei、Samsung、Tencent(騰訊)及ByteDance(字節跳動)。
惟KPMG安侯建業《2021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顯示,「供應鏈議題」為汽車產業高階主管目前最擔心也是最棘手的問題,有65%受訪者認為應透過直接投資供應商或合資企業等方式加強供應鏈的控管。
劉彥伯說明,疫情催使供應鏈重組加速,企業供應鏈除具彈性,更需強調「透明化」,汽車製造商可以擴大採購備料與品質資訊,以增加潛在的原物料供應商的家數,或要求供應商分散供應鏈生產的據點、應用資訊科技串聯完整的生產、採購、配送與替代料等相關的管理資訊,讓原物料的供應資訊正確、即時且透明。除了改善上述供應鏈的彈性與透明,更要翻轉商業模式、核心技術以及人才培育,尤其是適應各區域的法規,強化資通訊安全以及ESG,維持供應鏈「韌性」才能提升企業長期的競爭力。
資料來源: 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11215900698-420501
KPMG安侯建業15日發布《2021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指出,全球超過五成汽車產業主管樂觀看車市,相信在未來五年內營收將有突破性的增長,關鍵在於汽車產業將在10年內全面轉型,有望重塑競爭格局與核心價值鏈。
汽車產業發展歷史至今已逾130年,然而汽車製造商很少面臨像電動車的大規模技術與商業模式變革。KPMG安侯建業15日發布《2021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訪問31個國家共1118位汽車業高階主管對汽車業未來的前景看法。
多數的汽車業高階主管預估2030年電動車(EV)成本將相當於燃油車款(ICE),而且2030年電動車在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及西歐國家市占率估計至少一半以上。
高達九成(91%)汽車業高階主管希望政府提供純電動車(BEV)的購車補助,其中的68%則認為政府應逐步廢除單價超過5萬美元的電動車補貼;此外,77%高階主管認為即便在沒有政府補助的情況下,電動車仍可以在未來十年內普及化。
然而,基礎設施是電動車現在面臨的主要挑戰,充電一直是電動車發展過程中高度被關注的議題,KPMG安侯建業調查也顯示,多數電動車用戶最常在家裡充電,這也代表基礎設施比例仍不平衡,近八成(77%)受訪者表示若旅行中電量不足時,他們理想充電時間以不超過三十分鐘為限,然而目前使用的絕大多數充電樁充電需要耗時三小時以上,快速充電站也約需耗費一小時,設立的成本更高達10萬美元。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指出,台灣充電樁供不應求的狀況使得消費者降低購買電動車意願,加上國內沒有統一充電標準,導致快充站缺乏共通性。儘管工研院成立「充電聯盟」,但目前還沒有真正落實到政策中,也成為台灣業者所面臨的困境,未來國內若能打造統一的公共充電站,將帶動充電設備蓬勃發展。
另外,有78%的汽車業高階主管表示2030年多數新車將透過網路販售,47%認為2030年至少有六成新車將由汽車製造商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種以汽車製造商為導向的線上銷售模式將使汽車業產生顛覆性的改變,未來五年消費者的購車要素中「無縫、無憂體驗」將比「駕駛性能」更為關鍵。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會計師張字信表示,除了製造商的銷售模式改變,消費者的銷售模式也將有所變革;「汽車訂閱服務」已被消費者廣泛接受並成為一種新消費模式,未來消費者在購買尋找愛車時將更加彈性、多元,也不必擔心換車所帶來的龐大資金與沉重負擔,如同報告調查結果說明,汽車製造商的核心價值將重新建構。
綜觀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廠商,高達331位受訪者認為特斯拉是自動駕駛車解決方案的龍頭廠商,其次為華為(120位)、Cruise(106位,通用汽車GM與Honda關係企業)及Waymo(93位,Google關係企業)。
面對電動車商機,近年許多科技大廠也紛紛加入電動車行列,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認為全球迎戰電動車大廠分別為Google、Apple、Amazon、Huawei、Samsung、Tencent(騰訊)及ByteDance(字節跳動)。
惟KPMG安侯建業《2021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顯示,「供應鏈議題」為汽車產業高階主管目前最擔心也是最棘手的問題,有65%受訪者認為應透過直接投資供應商或合資企業等方式加強供應鏈的控管。
劉彥伯說明,疫情催使供應鏈重組加速,企業供應鏈除具彈性,更需強調「透明化」,汽車製造商可以擴大採購備料與品質資訊,以增加潛在的原物料供應商的家數,或要求供應商分散供應鏈生產的據點、應用資訊科技串聯完整的生產、採購、配送與替代料等相關的管理資訊,讓原物料的供應資訊正確、即時且透明。除了改善上述供應鏈的彈性與透明,更要翻轉商業模式、核心技術以及人才培育,尤其是適應各區域的法規,強化資通訊安全以及ESG,維持供應鏈「韌性」才能提升企業長期的競爭力。
資料來源: 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11215900698-420501